879宗工业用地实现“云”上管控 金华开发区工地智控应用深化“亩均论英雄”
原标题:879宗工业用地实现“云”上管控 金华开发区工地智控应用深化“亩均论英雄”
登录平台,鼠标点一点,就可以看到一块工业用地上承载企业、地块信息、地块位置等各类信息。这是金华开发区工地智控应用的一项功能。
去年以来,为有效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水平,开发区积极谋划并开展建设了工地智控应用。该应用聚焦“企业用地一件事”这一核心业务场景,通过提升现状监测能力、构建低效工业用地科学评价体系等手段,全面提升开发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截至目前,应用已完成879宗工业用地,以及地上4686家企业的空间分布、企业情况、能耗信息及三维地图等内容的入库与场景内的展示、分析与统计。通过综合运用该系统,2021年开发区完成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整治提升134家3634亩,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11.67%、134.59%,并完成片区综合开发区块内企业基本情况排摸。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土地资源及产业空间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用地供应和保障能力是城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外界看来,相对市本级其他区域,开发区土地资源及产业空间更为紧缺,拥有空间对开发区而言是一道“矛盾题”。经过30年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地紧张问题成为制约开发区经济加快发展的“门槛”与“瓶颈”。
在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朱卫锋看来,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用地紧张的矛盾下,挖掘释放存量工业用地资源潜力,不仅是开发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内在需求,也是开发区增强发展后劲,巩固经济强区地位的迫切需求,更是提高开发质效,补强工业短板,实现开发区“数字经济”的战略要求。
“就工业用地利用管理而言,开发区存在难以统筹利用土地资源、难以科学评价低效用地、难以高效落实整治举措等三项突出问题。”朱卫锋介绍,提升现状监测能力、构建低效工业用地科学评价治理体系、构建协同机制是开发区急需破解的三大问题。
在电脑端打开工地智控应用场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据仓、驾驶舱、智能分析、工地整治四大板块。可别小瞧了这四个板块,各个背后都花了“大功夫”。
想要提高工业用地的使用效率,摸清“家底”是头部步。为此,由开发区经发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税务局、供电、供水、供气、国资公司及8个乡镇(街道)协同推进。其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负责地块信息数据归集,税务局负责企业经营数据归集,供水、供电、供气、生态环境等单位负责企业要素投入数据归集;国资公司、各乡镇(街道)履行开发区主体及属地管理责任,进行日常监管及土地利用实际情况确认的协同处理。
在数据归集方面,以工业用地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按照制定的数据库标准规范对开发区所有工业用地、工业企业、税收、营收等信息进行整合入库,建成工业用地数据仓。
在驾驶舱板块,通过前期数据仓建设,从多维视角多工业用地核心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两大产业平台、五个片区开发主体、园区(小微园)和乡街等多维视角多工业用地核心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各项指标的空间分布情况、行业分布情况、排名情况、区域占比情况等都一目了然。“大到工业用地的开发强度、红线范围、产出效益,小到企业的用水、用电等能耗排污、经济指标,随时都可查看,实现准确刻画土地画像。”余飞荣说。
智能分析板块从业务需求出发,设计开发多种分析报表,支持多维筛选、自定义显示字段和报表导出,包括区域统计、行业统计、企业列表统计和地块列表统计,实现从整体到细节全面统计、分析全区工业用地企业用地情况。
土地整治板块则是协同相关部门,合理统筹考虑规划、效益、片区开发等因素,综合分析并制定详细处置方案,实现“一地一策”。通过该板块对乡镇(街道)、园区分别设定盘活目标,下达盘活任务,全程跟踪监管,定期对盘活情况从数量和质量进行多维度综合考核、排名。
“工地智控应用场景以业务协同为主线,建立项目从谋划—供给—监管—评价—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深化‘亩均论英雄’。”开发区经发局局长胡帅表示。截至目前,工地智控应用已在开发区范围内进行初步推广使用,范围涉及经济发展局、资规分局等13个涉企部门,8个乡镇(街道),5个国资公司,879宗工业用地宗地主,丰富平台的使用场景,延伸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