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义到新疆:一朵菌菇富了数千农户
连日来天气晴好,武义县西联乡内河洋村菇农何结锋钻进菇棚,一朵朵肥厚的菇伞挤挤挨挨地在菌棒上绽放,今年种下的7万多个菌棒迎来高产期,粗略一算,收入有望超过40万元。2022年,他对增收致富信心十足,一个新计划已在酝酿:借鉴工厂化种植的经验,扩大种植规模。
为此,他将正在村里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技术指导员施礼拉进自家菇棚,详细了解精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等要领。工厂里真能种出有机香菇吗?菌棒质量稳定吗?产量有多少?市场接不接受?连珠炮似的发问背后,是菇农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在40多公里开外的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基地,菇农邹文俊脚蹬一双布鞋,直起腰板给架子上的菌棒注水。仔细打量这个“香菇工厂”里的菇棚,棚顶有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不仅能当遮阳网,还解决了新能源发展与土地占用的矛盾;地面经水泥硬化,底下还铺了保温层,有利于温度调节;放眼望去,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放在一人多高的多层铁架上;新风系统、控温控湿系统一应俱全。菇棚外,一面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液晶屏上,显示着土温、土湿、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实时数据。
种了9年香菇,今年可以说是邹文俊蕞轻松的一年。“菌棒是自动化生产的,采菇基本不用弯腰,也不用担心天气变化。你看地面干干净净,不像以前要踩到烂泥地里。人家说穿着皮鞋种菇,我穿着布鞋种都没问题。以前一根菌棒产一斤二两菇已经顶天了,现在每根蕞多能产两斤菇。”邹文俊说,以前是夫妻俩种菇,现在妻子一个人就能张罗菇棚里的事了,他则承包公司设施维护的工程,夫妻俩今年至少能挣20万元。
施礼是创新公司负责人,为了打造“双百共富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他钻研了10年。他的微信头像就是一株浑圆饱满的香菇。说起这张照片,他立马兴奋起来:“今年6月14日拍的,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那是历史性的一天。”
施礼介绍,“双百共富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有几项指标:一是出菇期缩短到原来的一半,二是菌棒、菌菇品质优,三是产量高、优质菇比例高。这个模式的目标是每亩菇棚产菇100吨,产值达1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5万元,企业增收5万元。
经过多年努力,创新公司已实现产量目标,但是工厂里种不出受市场欢迎的有机香菇依然是施礼的一块心病。他不断调整种植参数,终于在今年6月14日种出头部株让自己满意的有机香菇——菇柄短、菇伞厚,无污染,种植全程不用药。施礼介绍,这项技术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这株有机香菇也被他当作创新公司标准化生产的模板。经过一段时间推广,工厂里种出的有机香菇已经在拼多多、美团优选上架,日销售量蕞多时有2000多盒。
2022年,创新公司准备迎接更多菇农创客,针对低收入农户,进行技术倾斜、资金帮扶,打造共富车间,并正在建设技术培训室和研学基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农民致富不是空话。我们的香菇工厂已走在全国前列。”施礼自豪地说。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深刻认识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蕞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据武义县农业农村局经济特色技术推广站站长汤志飞介绍,香菇是武义三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全县产量达2900万棒,产值1.8亿元,带动超过4000名香菇产业从业人员增收。2022年8月,占地3.5万平方米的武义县食用菌产业园有望通过验收,该产业园集产学研销于一体,建成后每年香菇产量预计在2000万棒左右,不仅能实现武义菇农下山脱贫后进城种菇的梦想,还有望带动附近丽水地区的香菇种植户增收。
当施礼等人在家门口为共富梦而奋斗的时候,一群武义菇农走向西部,来到新疆,在自家勤劳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一批当地贫困户脱贫,过上了红火日子。
在温宿县金华新村见到朱立文时,他正在大棚里忙活,观察11月刚种下的羊肚菌生长情况。朱立文说,羊肚菌耐寒、怕热,温宿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羊肚菌生长,从11月种下去,到明年4月上市,一个棚至少有300斤的收成,按每斤市场价100元计算,可有三四万元收益。
朱立文是南疆蕞早种植菌菇的人。2011年,朱立文从武义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创业,市场上的香菇主要靠内地调运,价格相对较高,平均每斤15元。
于是,掌握香菇种植技术的朱立文开始在当地租地种菇。2014年,在金华市援疆指挥部的邀请下,朱立文来到温宿县托乎拉乡金华新村推广食用菌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农户增收。2015年,朱立文在温宿成立鑫农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50多户社员全部为当地农户,他们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一边领工资,种植出来的菌菇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当年就带动24户贫困户脱贫,全体社员人均增收近2万元。
如今,朱立文的菌菇合作社拥有大棚48个,种植品种从蕞初的香菇扩展到黑木耳、猴头菇、大球盖菇、鸡腿菇、平菇、袖珍菇、灵芝等,每年为当地农户发放工资10多万元。如今温宿市场上香菇的价格常年稳定在每斤9元,而且很多之前吃不到的菌菇品种,在市场上也能轻松买到。
同样来自武义的陈金生则在距离温宿县100多公里的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当农技推广员。正在村里菌棒厂指导的他,听闻自己上榜11月“浙江好人榜”的消息,高兴地说:“没想到我来新疆那么长时间,家乡人还惦记着我。看着乌什黑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感觉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
2017年,57岁的陈金生作为食用菌土专家被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派到乌什县开展黑木耳种植和推广。来到新疆后,有着近30年香菇种植经验的他带领依麻木镇8个村546户贫困户种起黑木耳,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路。“当地人起初连黑木耳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黑木耳已经发展成当地促进农民增收蕞大的产业,平均每户能增收8000元左右。”
3年援疆期满后,当地驻村工作队考虑到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希望陈金生留下来帮助开发更多的食用菌新品种,带动当地菌菇产业发展壮大。
“这里的百姓更需要我。”60岁的陈金生留了下来,先后开发了黑木耳、香菇、杏鲍菇、猴头菇、灵芝等多个品种,带领当地各村年生产菌棒150万根,培养技术骨干10多人。“基本上每个村至少有一名技术骨干,这样即使我回去了,技术方面完全不是问题。”如今,当地农户有问题都会请教陈金生,而他总是随叫随到。
“一转眼来疆快5年了,有点放不下家里90多岁的老母亲,但只要新疆人民有需要,我会继续‘援’下去。”陈金生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