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东阳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1994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5年通过国家审核,核准面积9.8平方公里。2008年,东阳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调整后的开发区下设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城北工业新区,开发区对三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对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和六石街道三个街道实行托管,托管行政区域面积202平方公里。200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东阳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第二批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试点单位,整合提升区域范围为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城北工业新区。
“十一五”时期,在东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了纺织、针织服装、工艺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专业市场日益繁荣,保障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在管理体制调整和开展整合提升试点以来,开发区焕发新活力,紧紧围绕“整合、提升、开放、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工业新区平台、白云商贸平台、城市经济平台三大平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未来五年,是东阳市大力实施“经济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战略,推进东阳崛起,打造实力东阳、创新东阳、文化东阳、平安东阳、生态东阳的重要时期。开发区也将在大平台基础上迎来打造省级一流开发区,支撑东阳崛起的关键时期。为保障开发区把握发展新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主要任务:回顾总结开发区“十一五”发展情况,科学分析开发区“十二五”发展环境,提出开发区“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明确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支撑体系建设及保障措施。
规划编制依据:以《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东阳市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东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东阳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东阳市及开发区各相关专项规划等为参考和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开发区下设的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城北工业新区,面积共202平方公里。
东阳经济开发区下设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城北工业新区,涉及行政区域面积202平方公里,集聚人口35万余人。其中,在白云街道区域设立东阳经济开发区白云商贸园区,与白云街道合署办公;撤销市江北新区,在江北街道区域(不包括原上卢镇区域)设立东阳经济开发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与江北街道合署办公;江北街道原上卢镇区域和长松岗工业功能区整合设立东阳经济开发区城北工业新区,托管六石街道。
白云商贸园区,是东阳市的西大门,涉及行政区域面积5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国家审核区域9.8平方公里。该区域现状产业主要集中于西城工业园、服装工业园、小商品工业园,以及世贸大道两侧的专业市场群;
江北高新产业园区,与白云区块一江之隔,涉及行政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该区域是东阳市政府所在地,是东阳市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教育科研、生活居住、文化体育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等功能重要发展区。
城北工业新区,位于江北街道东侧,涉及行政区域面积97平方公里。该区域工业刚起步,是未来东阳市招商引资主阵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包括长松岗工业功能区、华店工业功能区两大工业发展区块,现状企业主要集中于长松岗工业功能区。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紧紧围绕东阳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市”、“商贸新市”战略,坚持体制创新为先导、大范围整合资源、高起点推进产业升级,并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改善民生,实现了开发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全市的经济地位更加突出,已成为东阳市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2010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3.81亿元、工业增加值34.25亿元、财政收入15.79亿元。开发区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规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5.45%上升至2010年的23.49%。
表1-1 东阳经济开发区“十一五”主要工业经济指标
近年来,开发区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品业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并坚持产业与市场联动,进一步密切与专业市场联系,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开发区加快打造城北工业新区发展平台,并积极依托“东洋人经济回归工程”等招商平台,着力引进了包括浙江冀发电动工具、浙江明凯照明、康恩贝、浙江思科国祥制冷等一批机械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项目,促进了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表1-2 2010年东阳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
同时,白云商贸园区按照城市围着市场建、工业围着市场办、三产围着市场兴的发展定位,以专业市场群为重要抓手,以商贸服务业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一大亮点。白云商贸园区现已建成中国木雕城、针织内衣服装市场、阳光家居城、红木家具市场、国际建材装饰城五大专业市场,建筑面积85.3万平方米,2010年专业市场成交额达到69.5亿元。目前,白云商贸园区正抓紧建设东阳国际缝制机械市场、东阳国际汽配城、国际采购服务中心等三个专业市场,在建面积41.7万平方米以及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世贸酒店。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积极推进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城中村”和旧村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大力推进城北工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基础设施投入额16.54亿元。目前,开发区白云商贸园区给排水主要由东阳市自来水厂(6.4万吨/日)、东阳市污水处理厂(4万吨/日)提供,用电主要由白云变电所(主变容量80MVA)提供;开发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给排水分别由东阳市自来水厂和东阳市污水处理厂提供,用电主要由江北变电所提供;城北工业新区主要工业发展平台包括长松岗工业功能区和华店工业功能区,其中,长松岗工业功能区一期已投资2.6亿元,完成“六通一平”建设,形成了“三纵四横”主干道路框架,并建立了10KV供电线路,功能区二期也在紧张施工中,预计2010年末基本完成道路框架建设;华店工业功能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
开发区一方面通过内部挖潜现有厂房、土地,另一方面对入区企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水平。2009年,开发区白云商贸园区工业用地产出率达到28.34亿元/平方公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幅高达19.58%。
近年来,尤其是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后,开发区逐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持续改善社会民生问题,力求打造综合环境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吸引力。开发区以“三城同创”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区硬化、亮化、洁化工程,改善农村小区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昆溪小学、上卢小学、上卢初中等学校软硬件设施水平,高标准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完成十里头、望江、上卢、夏渠等社会去卫生服务站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建成一批休闲广场、社区文化站,逐步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加强。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开发区产业发展层次依然不高,仍然是以传统纺织服装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开发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村庄密集,涉及大量城中村改造工作,而白云商贸园区产业发展需面临“退二进三”问题;此外,新型管理体制对开发区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东阳经济开发区东连诸永高速,北有甬金高速和规划中的甬金铁路,距浙赣铁路、义乌机场20公里,距宁波北仑港100多公里、杭州170多公里、上海270公里、温州260多公里,处于杭州至温州、金华至宁波大动脉的十字交叉口,交通便利,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
东阳经济开发区历经管理体制调整和整合提升,实现了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城北工业新区与相应街道合署办公,激发了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空间,被誉为我省开发区体制创新“东阳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建立起强势的领导机构,形成高效权威的组织体系;二是建立起灵活的运行机制,打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建立起优化的整合体系,形成更加科学的资源布局。
东阳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做法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由金华市委常委、东阳市委书记亲自担任,管委会及其它领导班子成员也由市各套班子主要领导组成。
根据“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充分授权、落实责任”和“相对封闭、高效运行”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的开发区工作机制,明确了职能部门授权机制,单独制定出台开发区工作绩效考核办法。
一是资源整合大布局,包括土地资源整合、行政资源整合、招商资源整合;二是产业升级大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整合提升后的东阳经济开发区包括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和城北工业新区,三区块功能定位清晰:白云商贸园区突出市场群建设,着重发展商贸服务业;江北高新产业园区是东阳市行政中心所在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高新化发展导向明确;城北工业新区则是被东阳市明确为兴工强市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同时,与仅有单一工业开发功能的开发区相比,东阳经济开发区能够实现产城互动,对资金、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更具吸引力。清晰的功能定位有利于开发区各区块顺利实施招商,加快产业集聚,实现特色化、差别化发展。
东阳经济开发区经过管理体制调整和整合提升,其范围从原来的国家审核区块拓展到白云街道、江北街道、六石街道三个街道,保障了开发区未来持续发展的有效承载空间。其中,通过规划调整可腾出建设用地22334.35亩,低丘缓坡改造9330亩,有效支撑开发区产业发展;同时,开发区范围内拥有近50%面积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有助于开发区发展都市休闲旅游。
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调整中恢复增长。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后危机时代可能萌生全球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引发全球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为开发区积极吸纳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相继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调结构政策,为开发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引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开发区已经成为我省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平台。为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我省已将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并要求全省33家重点开发区(园区)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省将继续推动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功能平台,加快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开发区,争取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东阳经济开发区属于我省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33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全省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为东阳经济开发区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省级一流开发区,并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创造了条件。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颁布实施,长三角在区域融合、结构调整、产业合作与分工以及资源要素流动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浙中城市群规划》的制定出台,为浙中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加强协调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此外,义乌市正在加快推进“中国义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助于义乌打造“全球蕞具影响力的小商品贸易中心”,建设“国际商贸名城”,并由此进一步强化以义乌为中心的区域市场体系。东阳经济开发区紧邻义乌市,区位交通条件优越,随着上述规划逐步落实实施,区域开放、融合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必将获得强有力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4、东阳市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并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十二五”时期是东阳市“加快东阳崛起、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为此,东阳市将按照发展大产业、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邀请,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以东阳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工业园区为核心,横店、巍山、南马、歌山等中心镇为依托的工业经济发展新布局;将加快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东阳国际物流园、工艺品创意集聚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将按照“北进、西连、东扩、中优”的中心城区发展策略,提升江北高新园区、城北工业新区、白云商贸园区等地功能,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随着东阳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陆续制定出台,东阳经济开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开发区也将由此获得更多的发展要素支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落实实施市委市政府“经济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战略,充分发挥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按照“工业东拓、商贸西进、城市北延”的总体发展战略,以由“建区”向“造城”转型、由“千区一面”向特色、错位发展转型、由政策优惠向打造综合环境转型“三大转型”为重要抓手,推动产业开发、科技开发、功能开发、规模开发并举,着力搭建新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优势企业、打造强势产业,构筑“442”现代产业体系、“一带两轴三区”总体发展格局,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工业集聚区、商贸龙头区、城市新城区、都市休闲区,跻身省级一流开发区行列,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以建成省级一流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根据全省、东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以及开发区发展基础、空间与潜力,确定东阳经济开发区四大定位为东阳市的工业集聚区、商贸龙头区、城市新城区、都市休闲区。
——工业集聚区。构建以城北工业新区为核心,江北高新产业园区、白云商贸园区为补充的开发区工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成为东阳市工业经济发展主阵地、工业集聚区。高标准推进以城北工业新区为核心的开发区工业发展主平台基础开发、功能开发、综合开发,强化招商选资,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汽摩配、工艺品制造、五金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建成东阳国际木雕产业基地、建筑业总部基地、汽摩配产业基地、国际物流园;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和白云商贸园区坚持优化二产原则,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商贸龙头区。构建以白云商贸园区专业市场群为核心,江北高新产业园区南部商务商贸区为补充的开发区商贸集聚区,加强与义乌商贸服务业分工协作,壮大市场规模、提升发展档次,打造成为东阳市商贸服务业龙头区。其中,白云商贸园区要着力推进以世贸大道为主轴的专业市场群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商贸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城市新城区。以江北高新产业园区为核心,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滨水服务带,建设总部服务及配套区,优化沿江商务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建设宜业宜商宜居新城,打造成为东阳市城市新城区。
——都市休闲区。积极把握横店影视城、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带来的旅游人气资源,依托区内丰富的山体景观资源、东阳江江滨景观资源以及白云区块商贸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区、主题公园,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商贸旅游,打造东阳市新兴都市休闲区。
——坚持特色集聚原则。突出开发区三大园区比较优势,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树立集群化发展理念,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建立现代产业集群。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处理好统筹开发区三大园区协调发展,统筹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共同进步,统筹开发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同推进三大统筹。
——坚持产业联动原则。突出专业市场与产业联动发展,依托市场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市场创新发展;从更大、更广范围上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
——坚持集约生态原则。集约开发土地资源,大力示范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提高重要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充分考虑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发展规模、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创新原则。扩大开发区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开发区与东阳市横店电子工业园及南马机械工业园等协调合作,与周边义乌、永康等地的区域分工合作,积极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开放发展;深入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开发机制创新,保持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
到“十二五”期末,东阳经济开发区成功实现“三大转型”,经济总量规模显著扩大,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功能布局合理优化,社会民生深入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体制机制越发灵活,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省级一流开发区,并力争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经济总量规模显著扩大。到2015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4.2%,其中白云区块110亿元,城北区块100亿元,江北区块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80亿元,年均增长18.5%,其中白云区块30亿元,城北区块30亿元,江北区块20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其中白云区块12亿元,城北区块6亿元,江北区块4亿元;出口总额12亿美元,期末就业人员10万人。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通过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以及扶持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加快培育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商贸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都市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引导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行业技术改造等方式提升发展纺织服装、工艺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初步构建起“442”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空间有效拓展。重点推进完成城北区块长松岗工业功能区和华店工业功能区、江北区块总部经济区以及白云区块世贸大道沿线市场群等区块建设,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同时,积极推进江北区块沿江商务居住拓展区等生活配套区建设,拓展开发区城市发展空间。
——功能布局合理优化。按照“工业东拓、商贸西进、城市北延”的思路优化开发区功能布局。白云区块重点发展市场群、商贸物流,江北区块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城北区块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
——社会民生深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开发区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产值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加强生态修复和绿地景观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高品质人居生态环境。
东阳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