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科技创新工作概况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科技强市”战略,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健全规范科技管理机制,提升企业创新服务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浙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999年以来,我市连续举办了11届工科会,市政府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62家院校所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全市有1100余家企业与院校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累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970项,协议金额共计37.2亿元,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近150家,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1700多名,成为我市科技合作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企业寻求科技合作、破解技术难题、共建创新载体的重要渠道。工科会的举办,为金华企业引进了一大批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等创新资源,与院校所形成的良好科技关系也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浙江大学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等长效合作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在科技合作领域,还涌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自2005年市科技合作奖设立以来,先后已有六批17家单位(个人)受到表彰,并涌现了青年集团、今飞集团、万里扬、信阳实业、中科正方等一批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的企业典型。
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媒体广泛宣传,尤其是1999年以来11届工科会的带动促进,金华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广大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机制,组建科研机构,引进科技人才,实施专利制度,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承担实施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全市列入国家级科技项目86项、省级380项、市级314项;争取国家、省级科技经费总额7556万元,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12年累计有1085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科学技术奖181项、市科学技术奖904项。开发的新产品有2300余只通过省级认定,614只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累计认定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19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4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7家,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金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引导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企业自建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共建,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达到2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2家,并有4家企业研究院通过省级认定,成为重要的创新载体。二是搭建行业(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先后组建永康五金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永康五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09年通过省重大平台验收,省汽车及零部件科创中心金华分平台2010年通过中期考核,金华种猪、奶业、花卉苗木、水生蔬菜,婺城区肉牛,东阳磁性材料、香榧,义乌无缝服装,永康五金,浦江水晶玻璃,武义茶叶,磐安中药材等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作用继续发挥,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推进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建设。在2002年第3届工科会上与中科院共建科技园、为全国地级市首个,2008年第9届工科会上启动科技园实体化建设工作,成立科技园管委会和理事会,并出台每家200万元启动资金的优惠政策吸引科研院所入驻,至2011年已先后引进院校所科研与服务机构11家,累计与企业签定技术服务项目28项,合同总金额近8000万元。此外,市科技开发中心列入科技部首批中国创新驿站浙江省基层站点,金华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创业中心、浙中信息产业园、金东信息软件园等孵化器建设加快推进,省科技文献中心、省技术市场促进会在金设立服务站点,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中心、义乌虚拟研究院、义乌省级饰品科创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兰溪、浦江技术转移中心,东阳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国家大院名校武义技术转移中心,上海高校武义技术转移中心等先后建立,共同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金华市将高新技术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力量进行重点扶持培育,近年呈加速发展态势。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8.43亿元,2002年达到118亿元、2005年达到217亿元;2007-2009年三年连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7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4.66%,增幅居全省第4位。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5家、市级297家,集聚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环保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中心、特色产业基地和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两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多;兰溪天然药物、东阳磁性材料2个国家级和永康汽摩配、义乌无缝针织、浦江LED等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金华汽车及零部件、永康五金、义乌饰品、兰溪棉纺织、东阳磁性电子材料先后列入全省头部、二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成为经济结构调整排头兵。2011年,金华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健康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实现工业产值221亿元,同比增长26%,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有望达到860亿元。
以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示范推广,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999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市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2200项,其中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数连续8年位居全省前列,支撑了奶牛乳品、生猪火腿、花卉、苗木、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产品等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先后列入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武义县柳城镇、婺城区罗店镇成为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区(试点)。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科技企业189家、其中省级76家,组建葡萄、花卉苗木、火腿加工、设施农业等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83家、其中省级30家。婺南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五年建设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成运行。三是科技特派员作用充分发挥。该项工作自2003年开始试点,2005年全面推开。累计选派省市县科技特派员598人次,建立各类示范基地298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739个,培训农民15万人次,促进农民增收4.42亿元,我市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稳步提升,2007年,为期两年的我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考核验收后,我市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2009年6月再次通过验收、10月与杭州市成为省内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创”工作局面。义乌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东阳市成为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市,永康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和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金东区、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省级知识产权创建区(园区),开展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共认定两批15个。二是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实施。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94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75家。10年来,全市的专利申请数达到73780件,其中2011年1-9月份11439件;获专利授权49798件,其中2011年1-9月份8613件。三是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先后加入长三角地区专利行政执法网、与闽浙赣皖四省九市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在县(市、区)深入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委托工作,建立健全会展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市区青年集团等11家企业建立市知识产权保护警企协作联系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加强。
近年来,金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科技强市”战略,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健全规范科技管理机制,大幅提升企业创新服务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浙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