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一部金华人的《山海经
开栏语:千年婺州府,悠悠金华城。自南朝沈约登楼题八咏,首开诗韵风,这片土地便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比。此后,中国文学在脉脉历史长河中风起云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新诗……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为金华城留下了众多诗、词、歌、赋,也带来五湖四海的文化,共同创造了海纳百川的婺文明,催生了兼容并蓄的婺学文化,经世致用的白沙文化,更融于婺州人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本报特设《诗说婺城》栏目,以诗为眼,与您细说婺城。
“银河倒泻入冰壶,道是龙宫信是诬。满壁珠玑飞作雨,一天星斗化为无。瞬看新月轮轮饱,长有惊雷阵阵呼。压倒双龙何足异,嵚崎此景域中孤。”半个多世纪以前,郭沫若先生游金华山,不禁为这里的溶洞奇观所震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冰壶洞》。天上银河,地下龙宫,珠玑化雨,流星划过天际……俨然一个梦幻天堂,催人想象。而千古金华山,正是一个孕育想象力的人间沃土,丰富的民间文学如茂林修竹一般爬满风流山川,成就了一步金华人的《山海经》。
相传南北朝时期,大仙湖前的田地间,有一座由数十块巨石组成的石山,山势陡峭,将田地隔为两半,百姓不得不赶着牛翻山而来,又翻山而往,却时常遇险殒命。于是乎,人们开始祈祷,盼着大仙将这座石山搬离。忽然某一天,石山不翼而飞了,在大仙湖的另一边却从天而降一处平缓的石坡。由此,百姓便在原来石山的位置建起了一座圣石仙官祠,并把飞走的石山称为“圣石山”。
而传说或许从来都不只是传说。一切民间文学的背后都是它深深扎根的文化土壤。清光绪《金华县志》载:“金华山,县北二十里,一名长山,或曰常山,横亘三百六十余里......自东阳大盘山而来,蜿蜒起伏,递入义乌之香山、五云山,复西行数十里,至花锦峰,过萧王岩,入县界西行至金华尖、都歇岭,折而北而南至法华尖,为郡城之远祖也。”绵延三百六十余里的山脉,在出现郡县文明诞生之前的亿万年间,天地合,风云变,万物生,在晚白垩世早期,这里出现了一代霸主东阳龙,后又成为熊猫憨憨生活的乐土……活跃的地壳运动以及丰富的自然生态造就了金华山数不尽的奇石景观,而人们赋予了它们更多的有关世界缘起的哲思。
金华山新朝线新朝村即有斗鸡岩、石人山、弹子岩等史上著名的奇石。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斗鸡岩,两山对峙,势甚峭厉,如斗鸡。中驾石梁为山桥……在斗鸡岩间,泉流曲抑,为瀑为湍,石梁跨其上,下有濑趱岩,西有石笋,城郭全景,宛在目睫。有宋王野书堂遗址。”另有弹子岩的记载曰:“弹子岩:岩高约3米,有石如弹子,岩下有村名‘弹子下’。嘉庆五年,山水爆发,‘弹子’冲至村南约三里。”有关石人山,有说是上古时期,金华山没于一汪温暖的浅海,一员大将兼祧大山走出水域,使万物免于溺亡,然金华山太过沉重,大将军陷入了浅海的泥泞之中再也没有起来,只有他的一条膝盖化为山体;又说大将军涅槃后化作巨人像,站在半山腰,守护着金华山的山门,守望着金华山古往今来的世事变迁。
冰林雪源、山湖烟雨、云中漫步、常绿湖秀、古石仙水、湖映山影、溪涧山泉、谷幽坛青、茶岭春晓、古樟丹枫、栗林金秋、泻玉古木、碧海苍松、青松压顶、白菊桃源、金松秋色、林海鹰翔、百鸟晨歌、紫岩落照、比武石、洪武墩、点将台、试剑石、观擂岩、藏宝石、六鞭山……在金华山,在或险峻或绵延的山体之间,有讲不完的故事,听不完的传说,还有那些解不开的谜。
一段鹿女传说启迪农耕民族天人哲思
金华山多奇石,而在这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故事发生的同时,另一种看似停滞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熔岩侵蚀山体,水流穿过断层,碎石化作风沙……山地、溶洞、水体、气象、生物共同构成了金华山也洞、石、峰、谷、湖、瀑、泉、溪、林、木、禽、兽、天景等绮丽多彩的山水景观,而这些鬼斧神工的天地奇景赋予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走进了万年农耕,流传下千古传说。
相传金华山当地有位叫宋玉女的姑娘,美丽又善良,偶遇一只受伤的小鹿,便为之包扎疗伤,还收养了小鹿。小鹿知恩图报,通达人性,常帮宋玉女进城采买,下地拉犁种田。一次外出途中,小鹿不幸被猎人所杀。宋玉女不知情,登高远眺,翘首盼着小鹿归来。忧心小鹿遭遇不测,玉女找到以打猎为生的村子,“赔我的小鹿,赔我的小鹿”,从上半村走到了下半村,依旧不见小鹿。式微式微胡不归,小鹿迟迟不归,玉女在山头站成了一尊白石。
这个动人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后来,人们就把玉女发现小鹿的地方唤为“鹿村”,小鹿耕田的地方叫做“鹿田”,把玉女往返寻找小鹿的村子分别叫做“上裴(赔的谐音)”和“下裴”,把玉女盼而不归的山头叫做“白望山”。坊间从此便有了“一鹿五地名”的说法。
如今,沿着金华山蜿蜒的山道而上,有一片美丽的水域,名唤鹿女湖,湖边一片沙滩,沙滩上立着一尊小鹿像紧挨着一尊翘首遥望的少女像。这段简单质朴的鹿女传说,如这山水间的怪石奇景,传说依旧是那个传说,各人心中却有各自的鹿女,于静默中讲述着一段万年来农耕民族淳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自古以来,金华山就与东方原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缘分。自秦代著名方士安期生在此修炼登真,这里便开始生长出无数笔墨,诗、词、赋以及游记数不胜数。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公元1636年游金华三洞,概括了各洞特色:“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双龙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可见,徐霞客对其中的“双龙洞”情有独钟。
双龙洞位于洞前村附近,海拔约520米,由内外两大溶洞及一个耳洞组成。外洞洞厅高达7—1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常年气温约15℃。徐霞客描述外洞为:“双龙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闾阖四启,非复曲房之观。”
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由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0.3米。叶圣陶曾游金华,写下了著名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对这条水稻记忆犹新:“进内洞须仰卧小舟。”另有宋代叶芳诗云:“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作诗曰:“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进入内洞,只见钟乳纵横,千姿百态。尤以“双龙蟠顶”蕞为醒目,恰为“双龙洞”的点睛之景,历代名家都不吝笔墨,对溶洞中的双龙景观做了精妙的描述。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记:“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到了明代嘉靖二十七年,时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金华记游》中记:“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另有徐霞客《浙游日记》中有“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的记载。现代作家叶圣陶也在《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一文中写道:“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关于这“双龙”,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双龙洞本是天上王母的“香露池”,派小黄龙与小青龙日夜把守。不幸金华山一带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黄二龙一眼望着香璐池,一眼望着人间疾苦,几番挣扎之后,偷偷凿开香露池,引流而下,开渠灌田,拯救了山间百姓,却触怒了王母。王母下令将双龙点化为石,困于山洞内。纵是如此,双龙照旧把头伸出洞外,吐水入渠,润养万物生灵。
西方有普罗米修斯,违背天条,盗火入人间,从此,普罗米修斯就成了受世代敬仰的“盗火者”,成为身先士卒的代表。而在遥远的东方,在这座古老的山脉里,也在以一种不一样的故事载体刻画着同样的精神,如波平浪静下的暗流汹涌,于微不可查处导演着沧海桑田。
双龙洞于冰壶洞、朝真洞合称“金华三洞”,历代常相较而语。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有“金华山金华洞元洞天”的记载,后有明嘉靖《金华县志》载:“元祐六年秋八月,太守张寿偕僚属楼雨于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壶,下曰双龙。”明万历《金华府志》亦载:“金华洞……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洌然在中,有泉若击鼙之声者,曰冰壶;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龙之升降者,曰双龙。”三洞何以比肩?唯奇景也。
想象为笔,山水为墨,数千年来,人们在其间描画下满目琳琅。
人们见双龙洞中有石如帐,便道是仙人帐,还在其间辨出了帐门和帐顶,甚至看出了褶皱以及挂在一旁的衣服,还有一尾小青龙守护者一把宝剑,于是乎,便印证了仙人到此一宿的传说。又有人辨认出冰壶洞钟乳石群众一条鱼尾及一叶鱼鳍,却不见鱼头,人们便解释作“鲤鱼跳龙门”,鲤鱼半身已过龙门,鱼头变作龙头,仅留半身待修行。又有石似慈母背幼儿,近旁一尊似人石,端坐洞中,这石人便是哪送子观音,传言她怀中正是一个亟待送出的婴儿,于是各家纷纷赶来求取。还有花洞里那挂满石壁的石花草、石灵芝,道是织女不慎落下的织锦。蕞奇绝的当数朝真洞中的那“一线天”和那一汪照镜池,传说有蝙蝠精好俘少女,在洞中化水为镜,“魔镜,谁是这世上蕞美丽的人?”大概这世上的魔镜都是一样的。被虏的少女日日对镜贴花黄,日久便被夺去了心智。所幸有大仙从天而降,劈开一线天,救出了少女,灭了妖精。这大仙姓甚名谁?且听下回分解。
除却“金华三洞”,金华山还有花洞、二仙洞、螺蛳洞、花圃洞、李金洞、落水洞、石室洞、出气洞、玉柱洞、野猫洞、铁屋洞、殒星洞、读书洞、郭洞、天深洞、石宕洞、罗汉洞、老虎洞等诸多溶洞。溶洞终奇绝水石景观无数,如五百罗汉、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龟蛇共生、海龟探海、青蛙盗仙草等,另有石帘、石瀑、石幔、壁流石等纷繁的点缀,构成了一幅幅催人遐思的自然山水画卷。其中有诸如八仙过海、大闹天宫、天狗望月、玉兔灵芝等奇石怪景,上下五千年乃至更久远的岁月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创作了包罗万象的民间文学,而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能在这山石奇景间找到蛛丝马迹。若是没有的,那一定是想象力未到。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