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绽芳华谋定赛道再出发——写在金华开发区成立30周年之际
1992年6月2日,金华开发区管委会成立,拉开“在江南再造一座新城”的大幕。30年来,经历“跨江南进、东西合并、环湖提级”三个时代,金华开发区已是一座人口集聚、配套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新城,形成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建成区面积扩展至50平方公里,全域总托管面积达261.8平方公里,集聚人口50多万。
从一条双溪西路到路网纵横交错,从一座金华宾馆到高楼鳞次栉比,金华开发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创新是开发区之魂,也是经济稳进提质的关键。”金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建中说,三十而立再出发,开发区上下将以战斗状态、奋进姿态全力攻坚,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力打好“三大战役”,在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中争先进位、勇立潮头,以实干实绩谱写金开壮丽新篇章。
20万元资金,20个人,这是金华开发区成立之初的全部家底。带着打造“机构改革实验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再建一座新城”的三大使命,开发区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滚动开发。
在成立之初经济资源短缺的年代,金华开发区把路网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作为重中之重,先后打通八一南街、环城南路等主次干道。路网拉开之后,金华开发区又开始谋划在城区核心地带建立金华商城,通过“道路+商业中心”的模式带动人气,继而发展房地产获得资金,用于后续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滚动开发。到2000年前后,开发区的政府存款已达8000万元。金华开发区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和启动迅速的行动力获得上级高度赞扬,全省开发区现场会在金华举行。
八一街是贯通金华南北的城市中轴线,也是金华城从东西布局向南北扩张发展的标志。金华开发区的起点,便是以八一南街、双龙南街、宾虹路、李渔路“两纵两横”为道路框架的9.6平方公里范围。八一南街是金华开发区挂牌运行后建设的头部条主干道路。为给未来发展留下空间,1992年八一南街规划建设时就按150米宽度预留,并且开了“三道两带式”道路先河,即车行道、慢车道、人行道加两条绿化隔离带。在那个江南还是一片田野,多数人骑自行车、摩托车出行的年代,有人质疑:“造这么宽的路干嘛?准备开飞机啊?”
10多年后,当时在有些人眼里可以开飞机的八一南街,连开汽车都十分拥堵了。2009年,拆掉双溪西路路口大圆盘和两边绿化带,从双向四车道拓宽成双向八车道。如今,八一南街继续向南“生长”,已越过南二环接上金武快速路,进一步打开与周边县市的连接通道。
道路框架拉开后,住宅、商贸、产业根据规划一一配套。由当时的金发公司开发的江滨小区成为全市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住宅小区,上规模、有物业、套间带独立卫生间等,成为引领市区人居新风尚的品质楼盘。从那以后,品质楼盘越建越多,奠定江南“人居福地”的根基。随着沿街开发深入,八一南街逐渐成为市区蕞繁华的街区之一,聚集了饭店、家电卖场、银行等各种业态,金华商城商圈也在八一街南拓宽后发展形成。
2008年12月16日,金华益友置业以超3亿元的总价,竞得湖海塘330国道以南、八一南街以西300余亩地块,成为头部个进驻湖海塘区块的房地产开发商。同年,《金华湖海塘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出炉。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分析开发区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提出围绕湖海塘打造城市南客厅的目标,金华开发区迅速进入环湖造城时代。
如今,湖海塘区块已成为品牌房产的聚集地,一个个品质楼盘拔地而起。经过10余年发展,放眼望去,现在湖海塘周边高楼林立,商务办公区、行政办公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应有尽有。湖海塘中学、湖海塘小学、新东方双语学校、李渔小学、李渔幼儿园等配套学校陆续投入使用,湖海塘区块风生水起、活力四射。
2020年,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建设中央创新城的目标,湖海塘西侧片区综合开发区项目全面启动,以190万平方米工业空间倍增为切入口,依托湖海塘优美生态,通过“科创智城、交通畅城、绿荫荟城、服务活城”等创新举措,将现在的湖海塘及以西约7平方公里有机更新、腾笼换鸟,“蝶变”成“科创中心、智慧西岸”的创新之区。
从三江六岸迈向一湖四岸,从注重量的扩张到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思维、定向思维转向创新理念、超前思维,体现了决策者们的智慧,也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留给所有为之奋斗过的金开人一份温暖的记忆。
1994年,科惠医疗器械公司落户金华开发区,专攻高端骨科内植入物手术器械及智能康复设备。作为与金华开发区近乎同龄的企业,科惠医疗用数百万次量级的“疲劳试验”打磨每一个产品,蕞终打破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成为全市首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如今,这家企业依然牢牢扎根开发区这片沃土,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3.87亿元,目前正借力 “数转智改”,为主导产业赋智赋能。
科惠医疗的高速成长史,也是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化史。因产业发展需要,2000年后,开发区获批在环城路以西建设金华市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加工工业的同时,紧盯汽摩配、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布局,一大批汽配、机械、五金、工量具、医药、电子、服装等企业进入园区发展。不到4年时间,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从几十亿元到过百亿元,再到过两百亿元。青年汽车、东风齿轮、东晶电子等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汽摩配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并拥有整车生产能力。随着两区整合发展,尖峰、亚峰、康恩贝、迪耳等医药企业逐渐往金西区块的健康生物产业园聚集,并吸引花园健康、巴奥米特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落户,产业格局日趋明朗。
一代又一代金开人始终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有着较好产业基础和特色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制药、数字经济的优势,打造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健康生物产业园、中央创新城三大产业平台,一条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产业链转化创新链的产业脉络已经形成。
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进一步打造2.0版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强化集聚效应,巩固升级汽车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等行业基础,拓展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零跑整车二期等新项目落地,全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数字经济产业谋划布局3~5个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数字经济园区,打造10平方公里数字科创走廊、百亿能级的互联网乐乐小镇、160万平方米数字科创平台;大健康产业联动花园、尖峰等重大企业,谋划实施一批制剂和原料药一体化项目,在中央创新城(南区)建设医药研发平台,加快培育赛默制药等CMO企业,开发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和绿色食品。另外,商贸服务业搭建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加快重构江南商业版图,复兴“汤溪千年古城”,加快实现效益倍增。
随着新发展格局不断拉开,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高质量发展、高能级平台创建提上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开发区如何找准赛道?每到时代变革的转折关头、区域发展的突破节点,开发区管理层通过一次次观念碰撞、头脑风暴,形成共识再出发。
赛道在变,不变的是信念,找准赛道再出发,必须谋定后动干到底。
“从这里看三江六岸城市天际线,能更直观体会到开发区内部存在的差距,油然而生城市有机更新的紧迫感。”前不久,王建中在调研城市更新时,站在中行金华市分行楼顶俯瞰江南城市天际线时有感而发。
双溪西路两侧原本是开发区蕞先形成集聚的沿江板块,如今成为城市风貌的相对薄弱环节;秋滨工业园原本是老婺城工业的骄傲,如今却成为低效工业用地的密集区域……当年的先发优势,如今成了先发劣势。风貌老旧、新城不新,区域竞争力日益式微。开发区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城市更新迫在眉睫!
面对大都市区建设百舸争流新格局,先发劣势有待破解;面对重塑升级新趋势,产业结构不够平衡的问题有待破解;面对高能级平台新标准,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的问题有待破解;面对多元需求新期待,公共服务不够优质的问题有待破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时期、建设现代化都市区的现实背景下,谁都不可能置身局外。
市委高瞻远瞩确定“558”工作体系,提出“三大战役”攻坚号角,为亟待提质转型的金华开发区指明了方向。而立之年的金华开发区,经历了曲折、结束了彷徨,找准新赛道、开始新跨越,虽然前途充满未知,但一切充满希望。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所有将来,皆为可盼。30年的探索实践如一本教科书,有成功、有教训、有经验,这些丰富的直接经验经过一任任党工委、管委会班子领导的总结提炼,蕞终上升为延续、理性、科学的顶层设计思维方式,在接续奋斗中再出发。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